百年钨都 再绽芳华

记载 2018-04-10

提起石油,

世界就会瞩目中东;

 提起有色金属钨,

世界的目光就会聚焦大余,

大余西华山钨矿是中国钨业的发祥地。

大余西华山钨矿国家级矿山公园鸟瞰图

 2017年12月,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世界钨都”、百年西华山钨矿迎来了两块“国字号”金字招牌: 分别被工信部、国土资源部评定为全国首批工业遗址、国家级矿山公园。目前,大余县正以此为契机,着力进行矿山公园的旅游开发,提前应对资源枯竭,拉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不久的将来,代表我国钨业开发完整历史价值的景观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100多年的开采历史,3万多天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西华山钨矿的发轫、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辉煌、谢幕、沉淀、焕彩的过程。让我们走进百年西华山钨矿的前世今生。

记者走进西华山钨矿,厂部大门上方镶嵌着由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题写的“中国钨矿发现地”红色大字熠熠生辉。

   西华山,在大余县城西北9公里处。站在厂部大楼,可以俯瞰整个西华山钨矿全貌。开采后裸露的地表、废弃的选矿厂、矿窿以及随处可见的堆积成小山包似的尾砂,无言述说着这座百年老矿曾经的繁华。

 在钨矿机关党总支书记任上退休、有“钨矿通”称谓的蓝功禄指着对面的一个小山岗说,德国牧师就是在那里发现钨矿的。

1882年,以传教为名的大余(庾) 福音堂德国牧师邬利亨发现西华山钨矿,用500银元从西华山庆云寺住僧妙园和尚手中买下山权,以修建花园为名,私行开采,并偷偷运回德国发展军火工业。

 直到1908年,一名在南京西江优级学堂(前中央大学) 读书的大余籍学生,将西华山矿石带到该学堂化验室鉴定,始知为含有稀有金属钨的矿石。清朝政府经与邬利亨多次交涉,才拟1000银元赎回了山权正式开采。从此,揭开了“钨都”的光辉历史。

 以上史实在电视剧《远山》里得到了重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钨矿先后经历了民采、官采等时期。民采时期从1914年至193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军火工业急需钨制作军械,美、英、德等帝国主义纷纷指派代理人来到大余县,抢购钨砂。顿时钨砂价猛涨,因而吸引了大余县及邻近县成千上万的“淘砂人”“打砂子的”上山拣砂、挖矿。

1933年,进驻大余的粤军余汉谋部,对民工、工棚进行登记,并加以管理,从而进入官采时期。西华山的钨砂开始由大余县各家收砂公司收交到江西省钨矿局代营运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官办的钨业管理处负责人闻风而逃,钨矿随之停办。1949年8月16日,大余县城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33师的军代表接管了西华山工程处。

采矿工人(资料图)

在西华山钨矿历史展览馆,有三张照片,可看出当年红火场面。其中有一张漫山遍野都是开采的民工。“当时上山的农民,多不在山上长期居住,只带少许粮食和简单炊具及工具,风餐露宿,挖拣钨砂。当时山上有大余、南康、上犹、崇义、信丰等地民工2万余人,山上工棚鳞次栉比,店铺到处可见,展现了民采时期的极盛景象。蓝功禄介绍说。

钨是稀有金属,由于其耐高温、坚硬,是制造钨丝和弹头、炮管的重要原材料。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西华山钨矿都作出巨大贡献。

      在土地革命时期,西华山钨矿是红军在赣南重要的经费筹措地。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在赣南专门成立了中华钨砂公司,为苏区筹措经费。

生产钨砂

毛泽民来到大余县西华山矿区,走访挖钨砂的工人,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之后,毛泽民从苏区银行投资,开办了“中华钨砂公司”,亲自兼任总经理。公司成立后,苏区政府统一组织生产和收购钨砂,运送钨砂到广东交易。

钨砂的丰厚利润引起了广东军阀陈济棠的觊觎。在蒋介石对苏区进行全面经济封锁时,中共和陈济棠的部队达成钨砂交易秘密协定。钨砂通过陈济棠的部队运至广东,并且还能卖个好价钱。从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钨砂贸易创造了可观的财富,对维持苏区政府的运作和养活十万红军,粉碎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年,国民党政治腐败。毛泽民还借机把买卖做到国民党军师长头上。1933年底,毛泽民还与驻福建的国民党十九路军达成钨砂出口协议。中华钨砂公司生产和收购的钨砂,被贴上印有“国防物资”的大封条,由当地民团头子派人护送,源源不断地运出中央苏区,换回苏区急需的布匹、西药、汽油和食盐; 还有白花花的银元。

毛泽东曾在一次报告中,强调了商业贸易工作的重要意义:“比如钨砂,就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工业…..我们要准备几千几万人去开钨砂矿。”

大余县党史办副主任朱常介绍,以上史实在赣州作家舒龙的《封锁线上的交易》得到呈现。早在1926年,西华山钨矿就成立了党组织,当时党员有20多人。1928年,毛泽东、朱德曾在西华山钨矿召开会议。

此外,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西华山钨矿正值国民政府官办时期,国民政府在赣州成立了资源委员会钨业管理处,从德国进口了干式磁选机,钨砂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民政府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坚持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华山钨矿是新中国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是国家的重要矿产供给基地,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一组数据为证: 1949年至2012年钨矿共产钨精矿107559 1吨。

火红的朝霞,染红山川,二十里矿区,二十里风光。今日西华山,旧貌换新颜…… ”在西华山钨矿历史展览馆,记者看到了1978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摄制的纪录片。据工作人员介绍,西华山钨矿当年还上了新闻联播。纪录片中矿工们斗志昂扬,干劲冲天。

“当年那是相当的火红啊。蓝功禄感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华山钨矿是全国有色冶金系统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北有八家子,南有西华山”。八家子是辽宁省葫芦岛市著名的锌铅矿。蓝功禄介绍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在1988年还号召全国学习以“不怕困难,敢于开拓”为主要内涵的“西华山精神”。

苏联专家居住遗址

由于矿藏丰富,西华山钨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接受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之一,上犹水电站是其供电配套工程。井巷开拓和选矿厂建设,由苏联进行设计并援助建设。在矿部大楼,记者看到“中苏友好万岁”的标语赫然醒目,苏联专家办公楼和宿舍至今保存完好。“在建矿时期多位苏联专家长期居住在西华山钨矿。”蓝功禄介绍说。

计划经济时期的西华山钨矿,无疑是大余人民的宠儿。医院、学校、粮管所、派出所、税务所……钨矿俨然是一个小社会。谈及当时的红火,在大余县矿管所退休、曾在钨矿工作的刘光明说,当年矿工的工资高出地方工作人员许多,还有米、油、肉等各种福利,当时在姑娘中流行“嫁人就要嫁矿工”之说。厂区环境很好,地方上的学校还是土坯房时 ,子弟学校是窗明几净的楼房 ,师范院校毕业生都争着来子弟学校当老师。

工人村文化宫

在浮江工人村,记者见到了曾在矿区文工团工作的刘英。谈到钨矿过去的辉煌,她满面红光: “那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芳华。当年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电影院、文化宫、大礼堂一应俱全。文工团有30多人,为了不影响生产,我们都是业余时间排练,每年都要会演和调演。”

西华山钨矿的辉煌恍如昨日,展览馆的荣誉墙记录下了当年钨矿的芳华:根据设计,西华山钨矿的服务年限是14年,西华山钨矿为国家服务了42年,多服务了28年。先后获得“全国安全文明生产先进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振兴矿业先进单位”“清洁矿山”“全国环境优美工厂”“全国有色工业统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56次。

1981年11月,第一次全国钨业科技大会在大余西华山钨矿召开。蓝功禄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到会讲话,并题词“振兴钨业”。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上任何事物都不能长盛不衰。西华山“芳华”的谢幕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

蓝功禄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末期,在“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口号影响下,大余钨业陷入了乱采滥挖,产量失控,走私贩卖,无序竞争的局面。

1990年,国家慢慢向市场经济过渡。1997年以后,西华山钨矿彻底放开开采权,顿时成就了很多的百万富翁,热闹的采砂大军蜂拥前往西华山豪取“黑金”,既然有一夜暴富的,自然也有赔得精光的。

最终,钨矿由于矿山老化,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品位大降,采选成本日渐升高,企业亏损严重,并于2002年破产转制。目前重组后隶属江钨集团的江西西华山钨业有限公司仍在生产,但效益平平,“只有一个窿在生产,一线工人50多人”。

厂部大楼

西华山矿部原本人声鼎沸宛如闹市,现今成为寂静的角落。只留下空荡荡的大楼、寂静的街道、废弃的机械、简陋的工棚……

但是,一个多世纪的开采历史,留下了体系完整、类型丰富的矿业遗迹。这些矿业遗迹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极具地方特色的矿业遗迹、遗址景观、钨矿历史景观和人文自然景观,构成了西华山钨矿特有的宝贵财富。

大余西华山钨矿国家级矿山公园鸟瞰图

2017年12月,百年钨矿迎来了两块国字号金字招牌: 分别被工信部、国土资源部评定为全国首批工业遗址、国家级矿山公园。

专家认为,西华山钨矿百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采选文化、钨都文化和人文精神。西华山钨矿丰富的矿业遗迹,见证了西华山钨矿百年的采矿历史。现存的西华山钨矿勘探原始资料、全套俄语版采选设计文本、图件、西华山钨矿志等文书实物与历史文献资料极具价值。

Top